2018年6月4日

又到六月的第四天,虽然我没有亲历29年前的那个盛会,但看着眼前温顺祥和的父辈们,在年青的时候为了自由与民主竟如此英勇,我都会对他们的热血与信仰感到由衷的钦佩,尤其当我反观我辈青年的家国担当之时,更是感到失望和羞愧。

这也更让我对那段历史有更加好奇。

那一年是非常动荡的一年,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速降到了最低点,通胀严重,物价飞涨,民工进城,清算私营企业,很重要的是,这一年也是换届之年。与此同时,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正在让苏联和东欧政局动荡,冷战即将出现大破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我们才可能更能理解这一事件的在这样一个节点发生,也掺杂了很多必然。

我看过很多相关的视频和文献,也听过很多口口相传的“事实”,我更倾向于认为,当时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暴力流血。主要有三:四君子中有三人在国外均表述并无大规模流血事件;我本人向当年亲身参与北京卫戍的军官亲自核实过;维基解密援引的美国情报资料。但事实究竟如何,目前还是不容讨论的禁区,这也正是当年叔叔伯伯们呐喊争取的言论自由。

但从结果上看,这样的一次运动代价是惨重的。

马国川在他的《我与八十年代》中与当时的大师们的对话,让我看到那是另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思潮涌动。但这个事件直接导致了党内强硬派的抬头,为这个时代画上了句号,思想上的枷锁在即将挣破之时,又加上了一层镣铐,直至今日。

我其实更能感受赵在学生中喊话的那种无力,他说,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他推进的政治改革由此而无疾而终。

邓在苏美两个大国之间斡旋所争取的71年以来,中美蜜月期也戛然而止,台海等一系列问题的恶化,中国在国际上成为众矢之的。

我不由得假想,倘若那天果如我所认为没有发生暴力流血,而美国等对此不仅知情而大肆渲染谎言,那是不是另一个布拉格之春?倘若那天什么都没有发生,赵的改革会不会让中国跨过这个坎,慢慢走向民主的自我改良?

可是历史不容假设,虽然这个这场运动带来的结果更多是倒退,但这并不能否定其本身的正当与正义。我钦佩父辈们的英勇,也对历史上每一次的学生运动的保留审慎。

29年后的今天我们仍要追问那个问题, 如果一个意见是对的,我们为什么要禁止它?如果它是错的,禁止它使得真理失去了一个辨明自身机会,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禁止它?

《激荡三十年》

好久没写过书评了,突然想给《激荡三十年》这本书写个总结。

作者叙述了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2008年中国企业在这三十年的时间跨度中的激荡沉浮,国家政策、意识形态和人们心中微妙的变化在改革中穿插交错,国资、外资和民营相互博弈,社会在左和右之间往复前进,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在这历史洪流中激流勇进。更让我兴奋的是,你经历了并正在经历这段历史,这使我我更清醒认识到任何形态都不会是社会的究极形态,不合理的总是会存在,也终究会被打破,这就是社会进步的必然性。

这是我读过当代企业史最好的著作,但还是有所欠缺。

编年体编排中大量堆砌了当时的报刊文献,开头名人名言,中间引经据典,结尾总结。每年挑出一个主题,并以此为当年行文线索,结构始终一致而清晰。这样或许更能反映时下最真实的历史事件,但总让我有种被敷衍的不快。这是其一。

书中对很多案例的分析是鞭辟入里的,在这样一个文化审查制度下,能将事情解剖到这一层次已实属不易。但正是这样,我一厢情愿地猜测,也一定有许多事讳莫如深。完全的谎言和完全的真相是最容易辨别的,虚实交织的叙述,会让想在历史中寻找未来的人,更加迷茫。这为其二。

虽此种种,但这并不影响这是目前我所读中国当代企业史最好的著作。

从倒叙和宏观的角度往往才能看到事情的全貌,童年和青年的社会记忆在我读这本书的时候不断以历史的视角重构,给人以恍然大悟的彻悟感。它不断的提醒你,你所经历的不过是社会进程中若干个微不足道的剪影,也让你真切地感受到,你正在参与和见证这段历史的进程。这种时空交错感和沉浸感无不让我兴奋不已,这也正是我读当代史的一大乐趣。

正如狄更斯所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句话始终贯穿在我每一个思考历史、当下和未来的念头中。

朋友圈跟风回忆18岁

18岁的开始,我一心想着出国留学,那时候天不亮就去GRE,天黑了才从自习室回来。

18岁的结束,我突然迷失在人生意义这个问题中,于是在盛夏烈日中,一个人一辆车一千里,最后除了蜕了几层皮,只明白了鸡汤都是骗人的,路远要坐车的道理。

现在我想,人生本身即是其意义,结果并不重要。就像一颗糖一样,终究要吃完,可这并不影响我享受这甜蜜。

反倒是,如果生命永续,爱人地久天长,一切都会失去意义,所有我所追求的东西也变得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