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

最近事情太多,实在是没有时间读书,在极其压缩的时间里囫囵读了两本小说,我想既然是小说,也无需研读。一本是那句恐怕所有中学生都能默背的“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的出处,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还有一本是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本是无意间先后读到的两本书,却给了我极大的冲击。

保尔在与敌人的厮杀中,在艰苦的劳动中,在与病魔的抗争中所展现的不屈意志和崇高而纯净的革命理想,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完全忘我的将自己融入革命的洪流。而这些正是黄金时代所调侃的,在王陈二犯的映衬下,保尔变得空洞,他俩一次次的真情流露也让奥斯特洛夫斯基显得十分虚伪与谄媚。

不可否认的是,人都应当有追求,金钱、成功和解放全人类的事业,都可以是一个人的追求,我无法评判集体主义个人主义的高下,经济发展的时代需要个人主义的牟利驱动,动荡的革命年代呼唤集体主义的奉献,无关资本主义或共产主义。但一个人在思考应当怎样度过这短暂的一生,同时真正需要回答的是,自己所坚守甚至奉献全部青春和生命的信仰,是否像王二口中的伟大友谊一样,也许有也许没有。

即使在奥斯托洛夫斯基笔下,我依然隐约读到了这样的悲哀,社会的寄生虫只是改头换面继续吸血,屠龙的少年也在慢慢变成恶龙。我由衷地敬佩保尔为了解放全人类的事业那朴素的情感,并为此奉献了青春,爱情和生命,但十月革命过后的俄国彻底改变了什么吗?

倘若如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的描绘的法国大革命一样,所有的新制度都在旧制度之中孕育成型,或者用阿贝尔·索雷尔《欧洲与法国大革命》里的叙述“革命并没有带来什么不是来自历史、不是由旧制度的先前政策可以解释的结果,哪怕是最特殊的结果”。那么保尔不过是裹挟在政权洪流里的牺牲品罢了,如果注定终有一天要认清自己为之倾注所有青春的信仰本质是虚伪的,那像王二和陈清扬一样任由生活强奸反倒更令我有生活的热情。但我既不甘让自己任由生活摆布,又无法接受信仰崩塌所带来的悲剧,所以我只能不断检视自己的内心。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那人的一生到底应当怎样度过?我不知道答案,但就像王二说的,生活是一个缓慢受锤的过程,21岁的时候他还不明白,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在我20岁大学毕业的时候我也这么认为,但是现在我依然如此认为,只要我还在尝试回答这个问题,什么也就都锤不了我,我追寻答案的过程便是我给出的答案。

灾难发生时哄抬物价是变相抢劫吗?

节选自《经济学原理》第七版,微观分册, 曼昆 (N.Gregory Mankiw)、 梁小民
第四章新闻摘录,新闻原作者 John Carney,来源 Courtesy of CNBC.

当台风这样的灾难袭击一个地区时,由于需求增加或供给减少,许多商品都有价格上升的压力。政治家反对这种物价暴涨,但以下这篇文章认可了市场这种自然而然的反应。

一罐可乐4美元,在 Brooklyn 市中心住一晚旅馆 500 美元,一对电池6.99美元。这仅仅是我和我的朋友在 Sandy 台风前后个人亲历的几桩物价暴涨的例子。通常人们把这种情况称为哄抬物价,在突发事件期间这种情况会普遍出现。

左右派政治家一致认为自然灾害时哄抬物价是一件可怕的、毫无任何好处的恶劣事件。纽约州总检察长 Eric Schneiderman 发表紧急声明:“反对在 Sandy 台风期间必需品与必需的服务价格膨胀。”新泽西州州长 Chris Christie 发表强制性警告说:“哄抬物价会导致高额罚款。”政府设立了热线让消费者举报哄抬物价的行为。

新泽西州的法律极为明确。在宣布本州有突发事件时,物价上升超过10%就被认为是过分的。去年热带风暴 Irene 期间,新泽西州一家加油站由于汽油涨价16%而支付了5万美元罚金。
纽约州的法律甚至更严厉。据总检察长 Schneiderman 所说:“任何必需品与必需的服务的价格上涨都被视为哄抬物价。”
这位纽约州总检察长在公告中说:“普通商业法禁止在自然灾害或其他干扰市场的突发事件期间,食品、水、煤气、发电机、电池和手电这些基本用品的价格以及交通这类服务的费用上涨。”

这些法律是根据完全传统的观点制定的。这种观点认为,企业利用灾害追求自己的利润是不道德的。企业所有者从自己邻居的苦难中赚钱看起来是不对的。商人由于灾难而赚到更多钱被看作通过涨价来不劳而获。
我在 Brooklyn 的一位邻居在谈到当地电器店电池的价格时说:“这是变相抢劫。”

但是,当每个人都担心停电而突然开始购买电池或瓶装水时,就发生了短缺。有时,由于需求的突然剧增,会有某种物品就是供应不足了。这样就引发了一个问题:我们如何决定哪一位顾客应该得到电池、杂货或者汽油?

我们可以抽彩。也许人们可以在杂货店拿到彩票。赢家能以正常价格购物。输家则会挨饿。或者更可能的情况是,输家被迫以更高的价格向中签者购买食品,因为没有人购买食品是为了以相同的价格卖出去。 因此,哄抬物价的人只是从商人变成了中签的顾客。

我们可以有某种配给方案。根据家庭需求,每个人都可以配给一部分必需品。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采用的方法。问题是配给方案 需要巨量计划——以及难以达到的知识水平。制定配给方案的官员必须准确地知道在既定的地区可以得到的每种物品的数量,以及有多少人需要它。如果台风这样的灾难降临到你所在的城市,要想得到上述信息,只能祝你好运了。

我们也可以简单地按先来先得的原则卖出物品。事实上这就是反映 抬物价法所鼓励的事情。结果是大家都知道的:人们积物品,商店的货架都空了。而且,你不得不怀疑:为什么比谁能先跑到收银台就比另一 价格体系更公正?速度看来不能很好地代表公正。

在极端需求情形下允许价格上涨限制了过度消费。人们会更仔细地 考虑他们的购买,而不是购买成打的电池(或瓶装水、煤气),也许他们只会买一半的量。结果是在极端需求情形下会有更多顾客买得到物品。市场过程的结果实际上比反映抬物价法更能实现较为平等的分配。

一旦我们理解了这一点,就很容易明白实际上商人并没有从灾难中获利。商人是通过对物价的管理来获利的,这种对于自己物价的管理实际上扩大了商品的分配范围,并限制了囤积居奇,从而产生了有益的社会效应。简言之,他们是由于提供了重要的公共服务而正当地获得了回报。

有反对意见认为,在价格自由浮动的价格体系里,哄抬物价合法化会让富人买得到一切物品,而穷人什么也没有。这种担心过重了。就大多数情况而言,灾难期间价格上升实际上并没有使最穷的人无法获得必需品与必需的服务。这只是让穷人的开支雪上加霜了。相对于一开始就进行价格管制来说,通过转移支付来减轻家庭赤字是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与其打击哄抬物价,我们应该用我们在这次危机中的经验来启动我们现有的适得其反的法律的改革。下一次灾难袭来时,我们应该期待映 抬物价的情况更多些,但空货架更少些。

《國史大綱》摘錄

“世運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裏在學”
——張之洞

所謂對其本國歷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者,至少不會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即視本國已往歷史為無一點價值,亦無一處足以使彼滿意),亦至少不會感到現在我們是站在以往歷史最高之頂點(此乃一種淺薄狂妄的進化觀),而將我們當身種種罪惡與弱點,一切諉卸于古人(此乃一種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譴)
——凡例
我自己以往的歷史觀是有著淺薄狂妄的進化觀,帶著一點這種文化自譴,需要引以為戒。

今人率言“革新”,然革新固當知舊。不識病象,何施刀藥?僅為一種憑空抽象之理想,蠻幹強為,求其實現,鹵莽滅裂,於現狀有破壞無改進。凡對於以往歷史抱一種革命的蔑視者,此皆一切進步之勁敵。
——引論
這不就是文革么?!斷我中華之文脈,葬我民族之未來,其心可誅!

人之父母,不必為世界最崇高之人物;人之所愛,不必為世界最美之典型,而無害其為父母,為所愛者。惟知之深,故愛之切。若一民族對其已往歷史無所了知,此必為無文化之民族。此民族中之分子,對其民族,必無甚深之愛,必不能為其民族真奮鬭而犧牲,此民族終將無爭存於並世之力量。
——引論
我對民主之嚮往,而對自身國度之批判,除民主的喜愛與對專制的厭惡外,也需要反思自己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與認知不足。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觉得自己最近比较浮躁,利用周末的时间重读了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

其实大学的时候我是很反感这些所谓成功学书籍的,我觉得人生不应以追求成功作为目标,由此而衍生的智械机巧更令我嗤之以鼻。

直到后来,我读了《人性的弱点》我才发现自己是多么无知。同七个习惯一样,书中并不是教你如何长袖善舞,如何将自己训练成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的人。恰恰相反,读这些书让你一层层地审视自己,解剖自己,引导你塑造一个完整的人格,而成功不过是其附加品而已,但正由于自己狭隘,也才将这里的成功曲解为浮于物质的世俗成功。

这和同样对我影响很大的两本书《基业长青》和《从优秀到卓越》的作者吉姆柯林斯有异曲同工之妙,柯林斯在所著的书中这样写道: 企业应该有高尚的价值观,做对社会有价值的事情,利润是随之而来的附属品。

这次读下来,我也按照作者的建议,尝试写下了自己的人生的愿景和使命宣言,虽然所写的原则大都是小学生都懂的道理,但确是能时刻指引着自己应当如何度过这美好而短暂的一生。

很多时候抵触是因为不了解,由此而错过了很多东西,我经常以这件事情来警醒自己。我也推荐身边的朋友都能认真读一读这本书。

《激荡三十年》

好久没写过书评了,突然想给《激荡三十年》这本书写个总结。

作者叙述了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2008年中国企业在这三十年的时间跨度中的激荡沉浮,国家政策、意识形态和人们心中微妙的变化在改革中穿插交错,国资、外资和民营相互博弈,社会在左和右之间往复前进,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在这历史洪流中激流勇进。更让我兴奋的是,你经历了并正在经历这段历史,这使我我更清醒认识到任何形态都不会是社会的究极形态,不合理的总是会存在,也终究会被打破,这就是社会进步的必然性。

这是我读过当代企业史最好的著作,但还是有所欠缺。

编年体编排中大量堆砌了当时的报刊文献,开头名人名言,中间引经据典,结尾总结。每年挑出一个主题,并以此为当年行文线索,结构始终一致而清晰。这样或许更能反映时下最真实的历史事件,但总让我有种被敷衍的不快。这是其一。

书中对很多案例的分析是鞭辟入里的,在这样一个文化审查制度下,能将事情解剖到这一层次已实属不易。但正是这样,我一厢情愿地猜测,也一定有许多事讳莫如深。完全的谎言和完全的真相是最容易辨别的,虚实交织的叙述,会让想在历史中寻找未来的人,更加迷茫。这为其二。

虽此种种,但这并不影响这是目前我所读中国当代企业史最好的著作。

从倒叙和宏观的角度往往才能看到事情的全貌,童年和青年的社会记忆在我读这本书的时候不断以历史的视角重构,给人以恍然大悟的彻悟感。它不断的提醒你,你所经历的不过是社会进程中若干个微不足道的剪影,也让你真切地感受到,你正在参与和见证这段历史的进程。这种时空交错感和沉浸感无不让我兴奋不已,这也正是我读当代史的一大乐趣。

正如狄更斯所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句话始终贯穿在我每一个思考历史、当下和未来的念头中。